明朝初期,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后,在山西设立织染局,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,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,是当时山西省进贡的主要产品和赋税的大宗来源,盛极一时,作为皇室贡品,代表了明清山西乃至全国纺织技术的较高水平。明万历年间,潞绸发展到鼎盛时期,“士庶皆得为衣”,此时潞绸作为普通百姓的饰品,充分融入到了民间,作为一种衣着饰品,承载了深刻复杂的审美、习俗等文化内涵,融入了灿烂的中华丝绸文化之中。据乾隆《潞安府志》记载,长治有织机13000台,登机鸣杼者数千家,“潞绸”名扬四海,与“杭缎”、“蜀锦”齐名。清代也是潞绸长足发展的阶段,据史书记载,长治每年生产丝绸达3000匹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山西丝绸业得到了迅猛的恢复和发展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,各级政府大力恢复和发展蚕桑丝绸事业,政府为了扶持丝绸产业成立了南王庄丝绸合作社。六十年代初期,在合作社基础上兴建“高平丝织印染厂”(现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),成为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。
改革开放以来,山西丝绸业的发展进入了巅峰时期,全省 先后成立了 17 家丝绸企业,其中以高平丝织印染厂规模最大, 拥有 284 台丝织机,影响力最广,其产品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, 并远销美国、日本等地,被誉为“太行山上一枝花”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,山西茧丝业面临新的挑战又一次进入低谷,17 家丝绸企业陆续衰落、破产。就在同行业兄弟企业纷纷歇业、关闭或停产半停产之下,高平丝织印染厂经过改制,成立吉利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(潞安府潞绸集团前身), 肩负起“传承潞绸文化、振兴丝绸产业”的重任,经过五十六年的努力,终于再度成为了华北地区一枝独秀。
无论丝绸产业如何转型升级,它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不可能脱离与文化的融合,这是技术,也是艺术!
© 2025 潞安府-新娘潞绸被 晋ICP备19012898号